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 > 正文
环球速递!精读(原创)|《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上)
来源:哔哩哔哩     时间:2023-03-22 12:04:04

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活动,不试图越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他什么范围的存在。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都得到提高的地位。

第一段,这里关于马克思对于当时人与神的关系的思考,可以参考马克思写的另一篇中学毕业考试论文——《根据<约翰福音>第十五章第1至第14节论信徒同基督结合为一体,这种结合的原因和实质,它的绝对必要性和作用》,在这篇文章里,马克思受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和宗教教育的影响,在宗教论文中高度评价基督教对于各民族和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指出:“我们虽然常常看到人心中有神性的火花、好善的热情、求知的欲望、对知识的追求,对真理的渴望,但是欲望的火焰却吞没永恒的东西的火花。”马克思在思考人与神的关系时,将人性视作为神性的创化,神存在的作用就是把人从世俗的德行水平提升到基督教的德行水平,实现“尚未得到满足的对真理和光明的追求。”可见,马克思还受着自然神论的上帝观的影响。但是到了这这篇文章里,马克思笔下的人,获得了一种源于神,但又具有相对独立的主体性,神给人指了目标,但这个目标不是与生俱来的或者需要被赋予的,需要人去采取行动来获得,所以可以看出,马克思当时有了“信仰的对象是人的建构和人的选择”这一思想的启蒙。在这里,马克思还将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界定为“人类主体的自我超越性和创造性”。相比于动物,人能够“超越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而不断趋于高尚,超越自身。


(资料图片)

所以马克思从主观方面解释了人为什么要选择职业——人可以自发地选择自己所热爱并且适合自己的职业,这是人比其他生物远为优越的地方。[1]

能有这样的选择是人比其他生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是这同时也是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因此,认真地考虑这种选择──这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拿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碰运气的青年的首要责任。

第二段在这里,马克思从客观方面解释了人为什么要选择职业。人具有主体超越性和创造性,但人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还不是主观随意的,“创造过程是在相互联系的多个方面的反映基础上实现的。”[2]因而,也受着客观环境以及等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忽视客观限制,盲目自发的职业选择容易让自己的人生陷入“不幸之中”,所以,职业选择是关系到个人生活目的和生活道路的重大问题。

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在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而且如果最深刻的信念  ,即内心深处的声音,认为这个目标是伟大的,那他实际上也是伟大的,因为神决不会使世人完全没有引导;神总是轻声而坚定地作启示。

第三段这里,马克思目的在于引出需要讨论的关键问题——即人的虚荣心以及对职业美化的幻想——这一青年择业时的最大陷阱。回到这一段本身,青年的马克思认为在选择职业时,首先需要将职业与个人的理想相互对应,看是不是真正符合自己的喜好、自己所坚守的“最深刻的信念”——符合自己的直接经验。一方面,需要以这种信念为底色,只有从内心深入认定这个职业的伟大,——“至少在本人看来是伟大的”——这份职业才是伟大的另一方面,在这里也表现出青年的马克思思想存在的“客观唯心主义因素”[3],人内心深处的声音受着“神”的指引。{插一句题外话,这里的“理想的职业需要与自己的主观相符合”并不能简单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来指导,在真理观里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指的是真理包含不依赖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具有客观性这一本质属性;主观性主要是它的形式主观,即真理的客观内容需要以主观形式表现出来;}

但是,这声音很容易被淹没;我们认为是灵感的东西可能须臾而生,同样可能须臾而逝。也许,我们的幻想油然而生,我们的感情激动起来,我们的眼前浮想联翩,我们狂热地追求我们以为是神本身给我们指出的目标;但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很快就使我们厌恶──于是我们的整个存在也就毁灭了。

在第四段这里,进一步引出了“个人内心对职业美化的幻想”存在的原因——不可抗拒的欲念的驱使会容易让人脱离理智,而受幻想、灵感、欲望、信仰等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从而让人浮想联翩、期望值过高,从而“自己的期望与现实的落差毁了自己”。{正如“天上欲其灭亡,必先让人疯狂——《增广贤文》、天欲其亡 必令其狂——道德经”}

因此,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同意?我们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我们认为是神的召唤的东西是不是一种自欺?但是,不找出鼓舞的来源本身,我们怎么能认清这些呢?

第五段这里,青年的马克思总结了之前在一二、三四段里提到的两个观点——即人能够自觉地选择职业的主观能动性让自己刻意趋向高尚的目标,但人的主观能动性到底不是“全能完美的上帝赐予的礼物”,人的理智很容易受非理性因素的支配,现实的行为可能会悖逆自己的内心,也可能自己的内心归根到底上只是“受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自欺”。所以,青年的马克思接下来进一步揭示出了要慎重职业选择的关键原因——即个人的虚荣心。

伟大的东西是光辉的,光辉则引起虚荣心,而虚荣心容易给人鼓舞或者是一种我们觉得是鼓舞的东西;但是,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窍的人,理智已无法支配他,于是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驱使他去的地方;他已经不再自己选择他在社会上的地位,而听任偶然机会和幻想去决定它。

第六段这里,青年的马克思用“伟大被人赋予光辉的圣环-圣环引起人的羡慕-羡慕让人鼓舞-鼓舞让人充满非理性”这里逻辑推导,指明了但凭自己直接经验、自己的内心来选择职业,自己的人生道路容易被“虚荣心”所支配,而脱离自己人生所要走的“必然之路”,走向“偶然与随机”。

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使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感到厌倦、始终不会松动、始终不会情绪低落的职业,相反,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我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理想没有实现,我们就将怨天尤人。

但是,不只是虚荣心能够引起对这种或那种职业突然的热情。也许,我们自己也会用幻想把这种职业美化,把它美化成人生所能提供的至高无上的东西。我们没有仔细分析它,没有衡量它的全部份量,即它让我们承担的重大责任;我们只是从远处观察它,然而从远处观察是靠不住的。

第七段、第八段这里,青年的马克思第一次谈到了自己的职业标准,是——之所以要从事职业,在于职业本身的美好,而并非职业所带来的圣环。“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圣环会带来荣耀,但也肩负着重大责任。可以看出,青年的马克思清楚地意识到了凭自己的直接经验容易受非理性因素的影响,用自己的主观幻想将现实的职业美化成至高无上的,从而使不可靠的。

在这里,我们自己的理智不能给我们充当顾问,因为它既不是依靠经验,也不是依靠深入的观察,而是被感情欺骗,受幻想蒙蔽。然而,我们的目光应该投向哪里呢?在我们丧失理智的地方,谁来支持我们呢?

第九段这里,青年的马克思用了“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在指明自己的理智无法当做选择职业的参考基础上,进而寻找影响选择职业的其他因素——家庭、社会关系和个人因素。

接下来的第十、十一、十二段,青年的马克思指明了职业选择的两个大的影响因素,即家庭因素和社会关系。

是我们的父母, 他们走过了漫长的生活道路, 饱尝了人世的辛酸。──我们的心这样提醒我们。

如果我们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份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它,那时我们既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

第十段、第十一段这里,青年的马克思表明了“间接经验”对选择职业的重要性,在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中,教育产生于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为实现不断的进步和发展而进行的经验传承活动,服务的经验和丰富的社会阅历,会让人看清自己的心理所附加的职业圣环,从而理性、冷静地分析和思考真正需要选择的职业。{此外,我们的心同样也提醒我们——父母无私的爱同样是可以值得无条件去信赖和相信的力量。}

但是,我们并不能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

第十二段这里,“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是影响职业选择的另一大因素,从另一方面来说,“社会关系”是每个人在新进入社会时必须要面对的“客观现实”——这种现实关系客观地制约着人类主体的超越和创造,表明了青年的马克思意识到了“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与外部客观限定性、个体与主体、基础因素与主导因素之间存在的逻辑冲突。”此外,青年的马克思看到了“社会关系”是在“我们意识到它之前就存在的”,拥有着重要地位,这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即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第六条提到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我们的体质常常威胁我们,可是任何人也不敢藐视它的权利。

诚然,我们能够超越体质的限制,但这么一来,我们也就垮得更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是冒险把大厦筑在松软的废墟上,我们的一生也就变成一场精神原则和肉体原则之间的不幸的斗争。但是,一个不能克服自身相互斗争的因素的人,又怎能抗拒生活的猛烈冲击,怎能安静地从事活动呢?然而只有从安静中才能产生伟大壮丽的事业,安静是唯一生长出成熟果实的土壤。

尽管我们由于体质不适合我们的职业,不能持久地工作,而且工作起来也很少乐趣,但是,为了恪尽职守而牺牲自己幸福的思想激励着我们不顾体弱去努力工作。如果我们选择了力不能胜任的职业,那么我们决不能把它做好,我们很快就会自愧无能,并对自己说,我们是无用的人,是不能完成自己使命的社会成员。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妄自菲薄。还有比这更痛苦的感情吗?还有比这更难于靠外界的赐予来补偿的感情吗?妄自菲薄是一条毒蛇,它永远啮噬着我们心灵,吮吸着其中滋润生命的血液,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

第十三段、十四段、十五段这里,青年的马克思指明了个人体质对职业选择的影响。{事业大厦要建立在坚实的身体体质基础上,要量力而行},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指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4],存在决定思维,“身体体质是绝对不可蔑视的”。{当然,有许多成功的例子表明人类能够突破自己的身体极限,不断创造出奇迹,但“这份奇迹”背后离不开“突破身体极限的人”的不懈与科学锻炼,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斯蒂芬·威廉·霍金以顽强的意志坚持对自己进行训练,(在霍金65岁时仍会进行失重飞行训练)提出了黑洞蒸发理论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体质是生产生活实践的基础性条件。

如果我们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以为能够胜任经过周密考虑而选定的职业,那么这种错误将使我们受到惩罚。即使不受到外界指责,我们也会感到比外界指责更为可怕的痛苦。

第十六段,指明了个人能力对职业选择的影响。父母和社会关系的间接经验可以帮助抛去我们的非理性对职业附加的圣环,从而理性判断职业是否真正符合我们。但决定条件始终是内在因素,关键在于要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客观理性的判断——但走向正确职业道路的“必然之路”,离不开对自己身心发展的正确把握。

(未完)

[1] 谭博熙,张铁军.《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时代指导意义[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2,31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72页.

[3] 陆娅.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观及其当代启示[D].宁夏大学,2022.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17-247.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