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 > 正文
要闻:“小土豆”令岛内政客“破大防” 台媒:拜托别丢脸了
来源:参考消息     时间:2023-04-21 03:41:26

参考消息网4月19日报道(文/王迪) 大陆很多地方称马铃薯为“土豆”,“土豆”在台湾则多指花生。岛内教科书提及的两岸食物名称差异,近日竟成为部分岛内政客自导自演“反中”闹剧的戏码,甚至有民代要求教育部门当心大陆用语“影响台湾学生”。台媒就此指出,“大惊小怪的土豆”折射的,其实是岛内“独”派“见识太窄”“自欺欺人”,以及民进党当局教育事务主管部门的狭隘思维与缺乏包容。

台湾《自由时报》等媒体4月18日报道称,“时代力量”民代陈椒华近日在台湾地区立法机构质询时声称,岛内康轩(康轩文教集团)版自然科学课本“竟使用”大陆用语“土豆”称呼马铃薯。陈椒华据此要求民进党当局教育事务主管部门“注意教材内学名、俗名等称呼”,并声称随着抖音与影剧的影响,大陆用语“影响台湾学生”,教育部门应注意相关教材并有所因应。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课本截图(台媒)

据报道,陈椒华就此质询民进党当局教育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潘文忠,后者惊呼“相当意外”,强调“审查不可能通过”,“若出版社有误写,会予纠正”。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土豆”令岛内政客如此激动“破防”?据台媒报道,康轩版初一下自然科学课本“生物的命名与分类”章节中,有插画描述一名学生向同学分享周末在餐厅吃到“糖醋土豆丝”,同学则疑惑询问“土豆那么小又硬,怎么切丝啊?”两名学生的对话框及想法框分别标注“土豆=马铃薯”与“土豆=花生”。下一页的解答则说明“马铃薯、花生都常被称为土豆,但两者是不同的物种”。

对于“土豆事件”,康轩文教方面解释称,原教材编写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学名对于沟通的重要性。声明也指出,土豆别名包括“落花生”“花生”,也指“马铃薯”“洋芋”等,内容参考自民进党当局教育事务主管部门重编的辞典修订本。

对于岛内政客因区区“土豆”而“破防”,又因相关内容源于“官方”辞典而被“打脸”,台媒纷纷发出犀利嘲讽,称之为“大惊小怪的土豆”。台湾《联合报》4月19日连发文章指出,教科书介绍两岸不同用语,书商澄清这是依据教育事务主管部门的辞典编写,该部门负责人自打巴掌,丢的却是全台教育人员的脸。

称马铃薯为土豆或许并非岛内主流用语,却早已存在于许多人的日常生活与记忆之中。《联合报》指出,醋溜土豆丝、清炒土豆丝、土豆丝饼,因为味美价廉好料理,早已突破眷村的竹篱笆,成为岛内庶民餐桌菜肴,又有多少人真的会认为可以把花生切丝做菜?从另一角度来说,蒜蓉花生、原味花生、辣味花生、鱼干花生在超市商场随处可见,也几乎不可能不知花生就是台湾的“土豆”。

正因早有俗成惯用之实,民进党当局教育事务主管部门重编的辞典才会说明“土豆”意指花生与马铃薯。台媒指出,说穿了,这就是蔬果食物的各地俗称不同,这次引发争议的教科书内容,旨在凸显学名的重要性,使用“土豆”当作例子再合适不过。有问题的反而是从岛内民代到教育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出于意识形态的曲解。

台媒指出,“独”派炒作“土豆”为大陆用语,未免见识太窄。而不容教科书出现对岸语汇,实是自欺欺人,改变不了历史文化。潘文忠身为教育部门负责人,竟看不懂教科书,足证朽木为官。蔡当局满口“防范认知作战”,土豆事件却是典型自导自演,这也折射出其为“反中”不惜牺牲多元思辨,徒余理盲。

正如《联合报》所说,岛内相关出版机构引经据典,指出教科书内容参考自民进党当局教育事务主管部门重编的辞典修订本,暗暗“打脸”的不仅是该部门的自相矛盾及其负责人生活常识的匮乏,更是直击当前台湾地区教育最高机关的狭隘思维与缺乏包容。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X 关闭

X 关闭